衣食住行是人民群众关注的头等大事,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朴素期待。要打造好房子,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,使房子成为科技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,让人民群众在房子里住得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方便。
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、苏州等地推进房屋体检,按照房屋的建成年代、功能类型确定体检的频次,及时查找和发现问题,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,消除安全隐患。同时,完善房屋体检制度,让房屋“全生命周期”安全管理有依据、有保障,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安全感。
实时监测
强化预警信息发布
在房屋体检过程中,智能化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重庆市渝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同济大学技术团队合作,在两路街道双凤路一巷7号的安置房中安装了房屋倾斜传感器、裂缝传感器、沉降传感器等设备,每3至5分钟上传一次数据,通过系统分析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精确度可达千分之一毫米。
不仅如此,针对地震、强降雨、洪峰过境等极端情况对房屋带来的不利影响,渝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强化预警信息发布,通过工作群向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发送预警信息。
北京市东城区针对辖区平房院落多、房屋老旧、汛期房屋滴漏问题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,在房屋体检后建立房屋滴漏隐患信息化管理平台,通过在线申报,加快隐患问题报送和处置流程。同时,利用非汛期对全区房屋展开“体检”,加快修缮滴漏房屋。
据了解,东城区建立的房屋滴漏隐患信息化管理平台,通过网络信息化申报,提高了反馈效率,加快了报送和处置流程,同时,也可动态监视房屋情况并确认维修施工质量。目前,东城区已有248幢重点监视房屋(小区)登记入账,已有1229批次问题通过管理平台报修处置。
此外,在房屋体检中,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房屋安全检查要求,以汛期发生漏雨房屋、严重积水院落等指标建立评价体系,对房屋进行全面体检。工作人员随机抽取平房、楼房、抢修加固项目等进行现场复查。复查现场,木工组、瓦工组、设备组等各小组成员详细检查房屋木件结构、屋面、墙体的完损等级评定等情况,对被检查单位查房系统录入基数、查房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细致检查。
把脉问诊
创建“一房一档一牌”制度
近年来,江苏省苏州市依托信息化建设开展房屋体检,强化房屋安全监管。依托前期大量基础性工作,汇聚各业务内容、房屋排查和动态监测数据,建立房屋使用安全信息管理平台,全面摸清房屋现状,给房屋贴上“身份牌”,定制一张房屋“健康码”,赋能房屋“全生命周期”智慧化管理。
通过建立统一房屋编码,采集、处理房屋设计、施工、竣工验收、房屋使用等信息,构建了全市房屋基础库,为全市房屋“全生命周期”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。
实现房屋“建档上牌”。基于“图斑—房屋属性—三维白模”的三级处理路径,建立了以房屋为对象的三维模型,集成房屋信息,逐步形成房屋“电子身份牌”和“全息电子档案”,实现既有房屋“一房一档一牌”。
形成房屋安全管理清单。建立健全“三员”工作制度,首创“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自查、属地普查、行业直查、部门联查、县(区)交叉查、市级重点查”的安全隐患六查机制,实现存量建筑底数全清、隐患见底,形成“绿码、黄码、红码”三级健康码评价体系。
在湖南省临湘市白羊田社区,一架小巧的航拍机腾空而起,镜头分别对准一栋房屋的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上五个角度,拍摄出高清照片,随后操作员对拍摄照片进行审核,并将排查情况进行台账登记,录入房屋体检记录,及时消除安全隐患。
在房屋体检中,白羊田社区针对有风险的废弃房屋、屋主在外短时间无法回来的房屋或因地形原因无法全面观察的房屋,采用无人机多角度航拍取证,将房屋隐患进行登记,既保障了排查人员自身安全,又确保了排查全方位、无死角。
在排查过程中,白羊田社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初排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鉴定,并出具整改建议,予以快速整改。白羊田社区还进一步完善了长效监管机制,要求严格审批手续,加强日常监管,强化预防措施,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对照清单
“体检报告”解难题
自己居住的小区健康程度如何?一份详尽到180余项指标的“体检报告”能让居民更加清楚。上海智慧物业平台通过详尽采集各类指标数据,为1.3万个住宅小区定制了个性化的“体检报告”,各小区可以依据该报告进行整改。
据悉,所采集的180余项指标数据来源多样,既有涉及小区房屋安全、维修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情况,譬如物业服务企业对小区房屋的日常检查、房屋维修频次等内容;还包括部分来源于其他部门的数据,譬如小区近一年有没有发生过火灾、道路积水、电梯故障和市民群众热线电话所反映的居住感受等。
相关负责人介绍说:“‘体检报告’将指导各区对照解决小区房屋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。在做好警戒防护的前提下,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鉴定,由相关负责人实施维修。为此,我们建立了隐患处置跟踪报告制度,每月汇总‘体检报告’处置隐患情况。”上海市还将通过人、物、技的共同作用,形成人的合力、发挥物的效用、提升技的含量,有效改善居民居住环境,增强他们的安全感、提升幸福指数。